「圣上受了伤,为何不立即通报京里,真让为臣后怕!」宝亲王望著半靠在长榻上的万俟侯,焦急道。
「皇叔不必如此担心,朕已经经痊愈,不过受了些小伤,连太医都说无妨的。」万俟侯饮著茶,微微笑道。
「圣上日后出宫,还是多找些重臣相陪吧,否则实在让臣下担心啊。」宝亲王劝道。
万俟侯依旧笑著,没有回答。养珠岛的秘密,除了他之外,父皇没有再告诉朝中任何人,包括眼前的摄政王。
「皇叔,别再谈朕微服私访之事了,此次请你来,是为了别的事。」他忽然正色道。
「哦?」宝亲王一怔,「看圣上的神色,似乎不是小事。」
「没错。此事关系重大,果真要办,一定惊天动地,朕得先征得皇叔同意,因为需要有皇叔相助,此事方能成功。」他郑重点头。
「圣上但说无妨,若臣能尽绵薄之力,一定赴汤蹈火。」宝亲王爽快地答道。
「皇叔知道,我东楚虽在沛公时代曾有雄霏天下的盛世,但几世战乱,延续至今,已是地处偏僻的弱小之多邦。
自朕登基之后,日思夜想,虽不敢说要恢复沛公霸业,但也求国富民强,不再受外邦欺凌。」万俟侯缓缓开口。
「圣上年纪轻轻,却有如此大志,为臣听来十分欣慰。」他点头笑道。
「皇叔以为东楚如今弊端何在,要富国强民,该如何决策?」
「这个……」宝亲王谨慎琢磨,「臣下不敢妄言,圣上以为如何?」
「东楚虽然京城还算富庶,国库也还算充裕,但朕几次微服出巡,发现民间过于疾苦,苛捐杂税数不胜数,百姓多以捕获海产维生,哪堪如此负荷?」
「话虽如此,可是国库充实还得依靠多收税捐,否则一旦发生战事,如何应对?」宝亲王反驳道。
「皇叔说到关键所在一一到底是藏富于国,还是藏富于民?」
「这个为臣倒是没考虑过……民与国,难道不是一体的吗?国富自然民强。近年战事连连,藏富于国,有利抵抗外侵。」
「可民不强,国又如何富?」万俟侯叹了口气,「这些年来税捐益发繁重,民间苦不堪言,长此下去,只怕会引起民变。到时候只怕是外人没打进来,咱们自己人先垮了。」
「懂得思考这些,圣上真是成熟了。」宝亲王赞许,「他日与先帝黄泉相见,为臣也算有所交代了。」
「皇叔,为改变现状,朕决定……变法。」万俟侯道出石破天惊的话语。
「变法?」宝亲王笑容顿时一敛。
「对,减少赋税,缓解民间疾苦。」
「可赋税为富国之本,每一项都为朝中上下深思熟虑的政策,抛去哪一项都不妥啊!」宝亲王脸上的表情明显不赞成。
「别的可以不减,唯独一项,却务必先行一一田丁税。」万俟侯正视他道。
「什么?」宝亲王愕然。
「朕仔细研究了此项赋收,觉得大不合理。王侯公卿之家,良田千亩,却只需要交纳妻儿等数口人丁之税,就连妾室也不必计算在内。寻常百姓,家中无产无田,交纳的税收却与王侯公卿同等。有些穷人家的女儿,明明已经被官宦之家纳为妾室,人丁之税却仍由家中老父交纳,此事合理吗?怪哉!」
「没办法啊,这人丁之税是按照宗室族谱交纳,若非嫁做正妻,仍属娘家人口。」宝亲王莞尔劝道:「圣上其实不必担心,一般此类清形,妾室若真的受宠,丈夫自然会接济她的娘家。」
「若不受宠呢?男儿喜新厌旧,为人妾室者,又有几个能得百日之好?」万俟侯却不甚认同,「抛开这些不谈,我欲变法,也不光是为了这些苦命女子,放眼天下苍生,无产无业者,却背负著比朱门大户更繁重的捐税,这样对吗?如此怪异现状,旷日持久,百姓心存不满,耕作无动力,国家还能兴盛富强?」
「臣以为圣上多虑了。」
「皇叔,你不支持朕吗?」
「这……」宝亲王不动声色,依旧一副如风笑容,「此事关系重大,容臣回家思索几日,再答复圣上,如何?」
「好啊。」万俟侯点头,「皇叔,朕等你的消息。」
「为臣告退。」宝亲王作了一揖,自来时原路退去。
万俟侯重新靠至椅上,愁眉顿时深锁,端起的茶久久忘了送入口中,凉了大半。
纱帘微动,乔溪澈自殿后步出,手中捧著一只匣子,笑盈盈的。
「什么好事?这样高兴。」他发现她与平日不同的神色,脸上容光焕发。
「今天收到一件礼物。」她很自然地坐到他的身侧,依偎著他,「猜猜,是谁送的?」
「谁?」他也很自然地紧揽著她。自从海边一行,两人益发如胶似漆。
她不语,只是笑著卖关子,开启匣盖,只见眼前投来一道莹白亮光,一串明艳珍珠躺于匣中,颗颗硕大圆润,毫无瑕疵,一看便知是罕见宝物。
「你在宫外一无亲人,二无好友,这礼如此贵重,该不会是大臣贿赂吧?」万俟侯打趣道。
「你明明猜到了,却要故意戏弄我。」乔溪澈努努嘴。
「你知道我猜出来了?」他忍俊不禁。
「这普天之下,能觅得如此上好珍珠之人。还能有谁?」她侧睨著他。
「裘伯?」他果然早己知晓。
点点头,乔溪澈叹道:「裘伯另附有一封书信,说这珍珠是岛上死士,一人一颗,为我捐的。他们存下这些珍珠,本来是想送给家中妻子,可现在全拿了出来,只为报答我救了小三……」
「我的确允许他们每年存下一颗上好珍珠,作为回报家中留守的妻子之礼,没想到,他们居然送给了你。」万俟侯有些欣慰,「看来,你在他们心中,不再是狐魅了。」
「这是我生平收到最好的礼物。」她将珍珠贴在胸前,似有无限幸福,「对我而言,没什么比这个更加价值连城。」
「来,我替你戴上。」他庆幸,那场意外化解了最让他头疼的冲突矛盾。
养珠死士都是民间德高望重的长者,他们接受了溪澈,回到乡里,一传十,十传百,整个东楚国百姓都将不会再与溪澈为难。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值得高兴?
「方才宝亲王离去时,我看你神色有些黯然,朝中有事吗?」她轻声问。
柄家大事,她不会随意插嘴,今天破例一问,只因他的神色凝重异乎寻常。
「我想变法。」万俟侯坦言道。
「变法?」乔溪澈怔住。
「对,为国为民,政法不得不变,否则,国之将亡……」他道出骇人真相。
半晌无语,她伸出双手,轻轻与他的相握,没有说半句宽解之语,一切安慰尽在不言中。
「皇叔不支持我。」他继续道:「我知道,他所谓的回家考虑,是在推托。其实我本不指望他支持,变法变的就是他们这些王侯公卿的利益,他会支持我才叫奇怪,可是,不求他,我又该去求谁呢……」
言语间满是无奈,磋叹感既。
「溪澈,我曾经说过,回宫后就即刻与你正式成婚,可现在恐怕得缓一缓了。」他轻抚她的手背,似有万般愧疚,「变法若无计可施,我不能给你幸福的保障……」
「不著急。」她微笑,靠到他的肩头,「反正,我早就是你的妻子了。」
并非善意的谎言,她说的全是实话,名分地位她本就不在乎,她在乎的,只是这种执子之手的隽永感觉。
只不过,此刻她仍有一丝遗憾一一他处于焦虑之中,她却半点忙都帮不上。
懊怎样助他展开欢颜?她思索久久……
月光下,乔溪澈坐在凉阶之上,看著漫天流萤从身边飞过,像星星一般坠入草丛,晶莹可爱。
她的心情从没像现在这样,需要很多很多的镇定,因为接下来要做的事,会让人很不镇定。
臂赏夜晚的流萤,便是一种放松心情的绝佳方法。看著无数星光落在自己周围,如梦似幻,夜风在指间穿行而过,一切紧张便荡然无存。
今晚她要做的事,没有跟侯商量过。如果他知道,会责怪她太过大胆吗?
可是,眼前的局势逼迫她不得不如此,假如,她不想看著他为国事一直烦忧,她就必须出手。
她静静等待著,终于,听到细碎而至的脚步声。
脚步声不属于一个人,而是五个。
她在夜色中,看见五张儿时热悉的面孔如期而至。
「乔姑娘,烦请通报圣上,就说兵部尚书简元朗等五人已经到了。」为首之人恭敬地道。
「兵部简大人、吏部陈大人、工部李大人,以及京都长史王大人、洛中巡抚张大人,」她向来者一一行礼,恕小女子冒昧,此次请几位前来的,并非圣上,而是我。」
「什么?」玉人皆惊。
「溪澈记得,儿时在家中庭院玩耍,时常能看到几位大人穿过游廊,前往家父书房,一待便是整个下午。」她微笑,笑中有如夜风一般的凉意,波澜不兴中却让人瑟瑟发冷。
「姑娘大概是记错了。」五人连忙险否认。
「我这里有一本册子,是家父临刑前交给我的,他说,假如日后遇到什么难事,可以求五位相助,凭此册各位一定会答应。」她从袖中拿出所言之物,周围五人脸色顿时大变。
「这、这是……」不仅脸色,就连言语也变得磕绊。
「上面有各位大人的签名,至于此册内容,还用我说吗?」她抬眉问。
五人面面相觑,霎时,一同跪下,求饶道:「世佷女,不要啊……千万不可将这东西交给圣上……」
「当年我父亲将谋反罪责一人承担,没有殃及各位叔伯,」乔溪澈忽然有些硬咽,「大概就是远远料到今天,会有这番情景吧……」
没错,那册子便是当年谋反时,眼前五人签的生死状,发誓与乔蟒共同进退,助淮安王一举登基。后来东窗事发,乔蟒败北,并没有揭发五人,将他们的谋反之罪隐瞒下来,放了他们一条生路。而他们此后依旧在朝为官,全当无事发生,直至今日,位高权重。
「世佷女,当年的叛乱之心我等已经息偃,如今忠心为圣上效力,再也不敢妄生他念。我等知道世佷女与圣上要好,而圣上虽娶了南涵公主,却一直与她不和。请世佷女放心,我等一定助你登上后位,万死不辞。」简元朗率先表态。
呵,他们以为她是在替自己考虑吗?不,出此下策,生平第一次如此威胁别人,并非觊觎后位,她只希望所爱之人能得偿所愿。
「玉位叔伯误会了,溪澈是为了圣上。」她淡笑著摇头。
「圣上?」五人诧异。
「圣上想变法。」
「变法?」他们又皆是一怔,「不曾听闻啊一一」
「圣上知道阻碍重重,所以还没公布。之前与宝亲王商议过,可王爷似乎不想支持。」
「世佷女的意思是……」
「溪澈希望五位大人出面,在早朝之时附议圣上,如此溪澈将感激不尽!」终于道出意图。
「这……」五人犹豫,「宝亲王若不同意,恐怕变法难成啊……」
「五位只需要附议即可,其余圣上可自行解决。」她扬了扬手中的小册子,「怎么样,各位叔伯,这个忙,帮还是不帮?」
五人看著那掌握他们生死的罪证,就算有万般不情愿,也只得硬著头皮答应。他们知道,保住了官途,就是保住了一切。
乔溪澈胸中的千斤重担在他们点头的一刻,终于放下,之前所有的紧张变成释然。
这是第一次,她觉得自己还有些用处,在侯一筹英展的时候,能助他一臂之力。
万俟侯踱上金銮宝座,俯视如蚁群臣的齐声参拜,这不是他第一天早朝,心情却似登基的第一日那般忐忑。因为,今天他要宣布一件足以掀起万丈波澜的大事。
昨晚,溪澈告诉他,无论他宣布什么,朝中至少会有五位重臣支持他的决定。变法难,变法之初尤其难,只要稍微有人坚定地站在他这一边,便是在荆棘丛中开辟了第一条道路,从此,可以一直走下去。
他不知道溪澈为何这样肯定会有人支持自己,她一向不与外界接触,怎么会知晓朝堂中的动静?
但她面有难色地不愿意透露,他也没有继续追问。
无论如何,今日他要冒险一试,变法之事,迫在眉睫,他不想再苦苦久等。
「诸位爱卿,」万俟侯听见自己的声音洪亮响起,「自朕登基以来,亲见民间诸多疾苦,东楚本是贫弱之邦,若再不励精图治,势必有被中原列强吞噬之危机。因此,朕决定改革施政,变法维新。」
「变法?」突如其来的消息引来堂下诸臣一片惊愕蚤动。
「不错,变法。第一条政令,便是摊丁入亩,以产业多寡征收赋税,而非以人口计算。」
此语一出,更令四周哗然。
「圣上,政法为太祖制定,延续几代至今,不可妄动啊……」立刻有一位老臣颤声反对。
「是啊,变法就是违背祖制,违背祖制便是大逆不肖,圣上请三思!」群臣立刻附和。
呵,万俟侯不由得涩笑。这样的局面,他早就料到了。摊丁入亩首先损害的就是堂下这些大臣的利益,他们怎会不强加反对?
可是,他有备而来,就算反对之声子汹涌如潮,他心里也无所畏惧。
「皇叔以为如何?」他看向宝亲王,问道。
宝亲王一如既往不动声色,只立在一旁沉默,此刻被点名问及,不得不拱手道:「为臣也以为不妥一一」